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24篇
  免费   4951篇
  国内免费   8921篇
安全科学   5112篇
废物处理   546篇
环保管理   2387篇
综合类   22439篇
基础理论   3721篇
污染及防治   1126篇
评价与监测   1778篇
社会与环境   1985篇
灾害及防治   1302篇
  2024年   177篇
  2023年   705篇
  2022年   1896篇
  2021年   1968篇
  2020年   2409篇
  2019年   1574篇
  2018年   1508篇
  2017年   1663篇
  2016年   1399篇
  2015年   1783篇
  2014年   1689篇
  2013年   2028篇
  2012年   2525篇
  2011年   2379篇
  2010年   2326篇
  2009年   2323篇
  2008年   2128篇
  2007年   2134篇
  2006年   2110篇
  2005年   1572篇
  2004年   1118篇
  2003年   700篇
  2002年   660篇
  2001年   558篇
  2000年   481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基于损伤指数的框架结构倒塌分析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有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破坏已成为地震工程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逐渐发展,利用损伤指数研究结构倒塌破坏越来越受到关注。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损伤指数模型,分析了结构倒塌破坏的评判标准,提出了基于损伤指数的梁、柱及结构损伤演化规律的分析方法,为定量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破坏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以石码河口及上游水域为研究对象,2007年5月对表层水中不同形态的磷及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Chla)进行了调查,分析河口磷形态分配的影响因素及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系。以颗粒态有机磷(POP)为主的颗粒态磷(PP)占总磷的61.2%;溶解态无机磷(DIP)占溶解态磷(TDP)的72.8%。河口区上游磷与河口磷的组成相似,雨水的淋洗作用对水体中磷的组成有较大影响,以颗粒态无机磷(PIP)的显著增高为特征。水中Chla与TP和DOP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生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该水域表层水中磷形态的分布。  相似文献   
73.
止咳精浆制药废水经生物接触氧化一体化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后,其出水中COD、BOD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质均不能达标排放.在实验室中采用陶粒过滤-陶瓷膜组合对经一体化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制药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在陶粒柱反应器选用粒径为1~2 mm的陶粒滤料,陶瓷膜反应器选用孔径为2~3/μm陶瓷膜的条件下对水样进行测试.废水经陶粒过滤-陶瓷膜组合处理后,其BOD、COD、SS和氨氮指标均可稳定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74.
196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暴雨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揭示西北地区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该地区109个站44年(1961—2004年)的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研究指出,西北地区平均每年有40站次的暴雨;暴雨频次最少的地方在中西部,最多的地方在东部;4—11月都可能出现暴雨,其中6—9月占93.1%。暴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年际差异较大,最早可发生在4月初,最迟到7月中旬发生;最早8月初结束,最迟11月中旬结束。区域性暴雨平均每年发生4.7场次,主要发生在6—9月;第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7月2日,最早出现在4月初,最迟在9月下旬;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8月31日,最早结束于6月中旬,最迟结束于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75.
基于TM与MODIS遥感数据的农业旱情监测——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北省冬小麦种植区域为研究区,基于TM和MOD IS遥感数据,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法确定了研究区旱情等级。首先,将其与遥感解译获得的冬小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到受灾冬小麦空间分布图;然后以1 km的距离在受灾冬小麦周围做缓冲区,并与通过人口密度模型获得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出受灾人口空间分布;最后基于光能利用率改进模型构建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得到粮食产量。目的是从粮食产量和作物受灾影响人口两个方面对农业受干旱影响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定量评价,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抗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4年研究区:(1)春季受灾面积小,仅占16.4%;(2)旱情较轻,以轻旱为主,占受灾面积的89%;(3)冬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3 965.0 km2,受灾面积约606.3 km2,主要位于唐山市和保定市;(4)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精度达到了87%,冬小麦产量约为11939247 t,单产约为498.8 t/km2。  相似文献   
76.
生态足迹是一种有效的再生资源更新能力的定量测度方法,其主要用于评估给定年,给定技术条件下生物圈的再生能力能否满足人类消费需求。本研究对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假设、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进行了简要介绍;在对国际组织发布的生态足迹报告以及生态足迹文献发表情况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计算方法,并与现有的基于全球农业生态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生态足迹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展望。  相似文献   
77.
Toxic trace elements emitted during coal combustion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air pollution. They ar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mainly in the forms of fine ash, smoke and flue, and thus adversely affect plant, animal and human health. Selenium is one of toxic and the most volatile in coal. Large amount of atmospheric emission of selenium, as well as selenium present and scrubber stockpiles in ash may creat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 in plant-rings during recent 20 years, the bioaccumulation of selenium is explained that selenium in plant,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village of selenium-rich coal combus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plants collected away from the village of selenium-rich coal combustion. The main origins of selenium are selenium-rich coal combustion and high-selenium rock weathered. The selenium recycle by food chain and selenium will accumulate and redistribute in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78.
超强台风“桑美”特征及预报服务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苍南县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60m/s),中心气压为920hPa,是建国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分析表明,对“桑美”的路径和强度在近海及其登陆时的预报较为准确,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也比较到位,政府也进行了科学的防御,但超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然是非常严重的,为应对百年一遇超强台风的袭击,沿海有关地区的台风防灾体系和防范措施尚需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79.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克彬  彭松  王明明 《四川环境》2008,27(5):114-117
介绍了适合于国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些技术与措施。沼气技术是当前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80.
大地震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灾区选择比较安全的过渡房安置点建设场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后灾区群众快速安置为背景,论述了选择过渡房安置点场地必须考虑的地震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地震断层、地表裂缝、砂土液化、坍塌等实际问题的方案;利用强余震的预测结果,分析了这些灾害对场地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可能潜在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供安置点规划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